一、日本人学习中文课程视频
日本人学习中文课程视频
在日本,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文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中文不仅可以加强与中国人的交流,还有助于开拓个人和职业发展的机会。而如何有效地学习中文,课程视频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课程视频作为学习中文的媒介,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课程视频具有生动形象的优势。学习者可以通过观看真实场景的演示,了解中文的使用环境,更容易融入到语言的语境中。此外,课程视频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口语练习机会,通过模仿发音和语调,使学习者的口语表达更为自然流利。
选择合适的课程视频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针对日本人学习中文的课程视频,但并不是每个视频都适合每个学习者。选择合适的课程视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难度级别:根据自身的中文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级别。对于初学者来说,应选择基础入门的课程视频,而对于已有一定中文基础的学习者,可以选择更高级的课程以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
- 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是想要提高口语能力,还是更注重阅读或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关的课程视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 教学方式:不同的课程视频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直播课程、录播课程或互动课程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学习效果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 评价和口碑:查询其他学习者对课程视频的评价和口碑,了解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有助于选择优质的课程资源。
利用课程视频的学习策略
学习中文课程视频时,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 制定学习计划:在开始学习前,制定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并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每天保持一定的学习量。
- 积极参与学习:课程视频并不是 passively观看,而是要积极参与其中。可以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跟随课程内容进行口语练习,提高自己的语音和语调。
- 多练习多实践:除了观看课程视频,还可以结合其他学习资源进行练习,多做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练习,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 做好笔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做好笔记。记录重要的词汇、句型、语法点等,方便复习和巩固。
- 与他人交流:通过参加语言交流活动或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能够加深对中文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够互相学习和帮助。
- 坚持和反思: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在学习过程中,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课程视频的优势和劣势
学习中文课程视频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学习者在选择和使用时需理性对待。
优势:
- 生动形象:课程视频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展现,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 灵活自由: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
- 定制学习:课程视频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
- 多媒体学习:通过课程视频,学习者可以融入到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效果。
- 口语练习:通过模仿和跟读,学习者可以进行大量的口语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劣势:
- 缺乏互动性:课程视频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比,互动性较差,学习者可能无法及时获得反馈。
- 学习成本:一些高质量的课程视频可能需要付费,学习者需要在经济方面做好准备。
- 学习动力:学习中文需要长期坚持和动力,有些学习者可能在使用课程视频时缺乏持续性的学习动力。
结语
对于日本人学习中文的课程视频,既有其优势又存在一些限制。学习者在选择和使用时,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除了课程视频,还可以结合其他学习资源和实践,全方位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学习中文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过程,相信通过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坚持努力,每个学习者都能够取得优异的成果。
二、日本人翻唱的歌曲全部中文
日本人翻唱的歌曲全部中文
近年来,日本翻唱中文歌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无论是知名艺人还是普通民众,都纷纷加入到这一热潮中来。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中文歌曲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因为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这种跨文化的合作也为两国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过去的几年里,不少日本艺人选择翻唱中文歌曲并发布专辑,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而这些翻唱作品也获得了极高的欢迎度和市场反响。有些日本艺人选择翻唱中国经典歌曲,如李宗盛的《山丘》,刘德华的《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这些作品在日本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很多人都对这些日本版的翻唱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为何日本人翻唱中文歌曲如此之多?
日本人翻唱中文歌曲之所以如此之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中文歌曲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中文歌曲以其深情、细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人的心。日本艺人通过翻唱中文歌曲,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将这种情感传达给大众,让更多的人听到这些美妙的旋律。
此外,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为日本艺人翻唱中文歌曲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和音乐交流活动在两国之间展开。这种文化交流的机会让日本艺人接触到了更多的中文歌曲,从而产生了翻唱的兴趣和动力。
翻唱作品的独特魅力
日本人翻唱中文歌曲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他们通过对旋律和歌词的重新诠释和演绎,创造出与原作完全不同的风格。这种重新演绎不仅能够让听众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体验,同时也能够保留原作的魅力,给人全新的感觉。
此外,日本艺人还注重于对细节的把握和塑造。无论是歌声的表达还是音乐的编排,都十分细致入微。他们通过精湛的音乐技巧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中文歌曲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翻唱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更是一种对原作的致敬和创新。
日本翻唱中文歌曲的市场反响
日本人翻唱中文歌曲的作品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不少翻唱作品在发布后迅速走红,并成为了当地乐坛的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音乐界的认可和好评。
此外,日本人翻唱中文歌曲的现象也为两国音乐人之间的合作扩大了空间。越来越多的日本艺人与中国艺人展开了合作,共同创造了更多优秀的作品。这种合作的现象不仅促进了两国音乐交流与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两国音乐的多样性。
中日音乐合作的未来发展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中日音乐合作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两国音乐人通过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创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此外,随着数字音乐时代的到来,中日音乐合作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数字音乐平台为两国音乐人提供了更广阔的推广渠道,能够让更多的人听到他们的作品。而同时也面临着版权保护和盗版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结语
日本人翻唱中文歌曲的现象不仅是中日音乐交流与合作的产物,更是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表现。这种跨界的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美妙的音乐作品。
三、日本人学中文的教材?
适合成年人学习的汉语教材《汉语会话301句》《中国语出发点》《中国语入门》(相原 茂编著)《中国语入门》(古川典代编著)《新实用汉语课本》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汉语教材《高中生学汉语》《快乐汉语》幼儿和小学生学汉语教材《汉语乐园》多媒体汉语教材《互动汉语》汉语学习杂志汉语世界》《学汉语》
四、日本人听中文歌吗?
1、日本人听的中文歌,最多最长久的是邓丽君的歌,她在日本发展时录制了很多日语歌曲,其次是陈美龄的歌,欧阳菲菲的,也都是日语歌曲,张国荣的歌迷也不少,这个是听他的原唱。
2、近十几年,大陆港台的歌手,日本年轻一代很少有人听,王菲曾经红过一下,陈慧琳、金城武以演员身份出现;徐若瑄与两个日本人组成演唱组,唱日语歌;那英在日本录制过歌曲,为日本歌曲的中文翻唱,在日本不流行。偶尔有听中文歌的人,也是在中国留过学的。
3、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唱片业至今仍是亚洲最发达的,港台大陆的起步较晚,至今仍翻唱日本的歌曲,从未见过日本翻唱了中文歌曲,举例: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原唱为大桥卓弥的《ありがとう 谢谢》。
五、日本人懂看中文吗?
部分可以看懂,日本汉字有些偏重古文里的意思可能可以看懂大概,但是文章全部懂还是不能,就像我们看日文一样,可以猜懂大概意思,但是随着日本片假名用得越来越多,看懂越来越困难
六、日本人学中文难度如何?
最困难的是日本没有r开头的发音。所以像是 热,日,肉,这一类型的音他们都很难发出来。再有就是语序问题,日本人不习惯中国的主谓宾语法,他们是主宾谓语法,所以说起话来回倒置。再有就是所有人学习外语共同的问题,就是音调掌握不好。要多加这方面的口语练习,就能有效掌握发音,学习其他汉语知道就比较容易下手了。
日本人学汉语,也需要从汉字从基础学起。
早安汉语针对日本人对汉语的不同学习程度设立有不同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者需求选择不同的课程(包括初级、中级或者课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安汉语提供外国人初级汉语入门课程。对于日本人学中文来说,在解决了入门的拼音课程之后,学习难度能够降低不少。而且在早安汉语,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授课方式,而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日本人学中文的方式一般是一对一授课。
其次,日本人学中文比较困难的大概就是发音问题了。
我们比较常见的是日本人把中文的送气音t、p、k 按日语的清音 t、p、k 发音,即不会发中文的t、p、k,比如日本人把“他们”说成“搭们”。日本人zh,ch,sh发不好。如把zhi,发成ji。四声和语调的掌握也是日本人学中文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日本人有耐心,持之以恒,汉语语法不难,基本语法很快可以掌握,所以重点是发音。
七、日本人主要信奉什么教?
日本是个多宗教国家,主要有神道教、佛教、基督教三个大的宗教和许多小宗教。据日本内阁下属的文化厅统计,截至2000年12月31日,日本共有神道教信徒10523万人,佛教信徒9419万人,基督教信徒174.5万人,其他宗教的信徒1021万人,合计共有各类宗教信徒209273063人。同年日本的人口总数为118693000人。宗教信徒的总数是人口总数的近2倍。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日本人可以同时信仰两种乃至多种宗教。考虑到世界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和当代世界上一些地区宗教之间互相敌视甚至互相仇杀的血腥现实,人们很可能会对日本的这一现象感到诧异,而这却是日本的真实写照,也是日本宗教的显著特征之一。
八、日本人有没有觉得中文比日文高级?
中文的確比日文高級,無論簡體中文還是繁體中文都是屬於中國的。
日本没有诞生任何文字,所有日本文字都是从中国复制而来的。
日本人关于月亮的表达基本只会一句: 今晚夜色真美(今夜、月が綺麗ですね)。
但中国人关于月亮的表达丰富得多了:
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范成大(字至能)·《車遙遙篇》。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字不詳)·《春江花月夜》。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字安國)·《念奴嬌·過洞庭》。
中文和英文更加相似,所以中国人的英文能力也远超日本。
中国乐器比日本乐器更好地保留了唐尺八的特点。特别是洞箫。
中国对唐尺八的传承远超日本,只是日本抄了“尺八”这个名字一直不肯改。
从专业资料来看,中国尺八作为一种乐器并没有失传,后代一直存在,只是每个时代的大众审美有变化,所以它的形态也出现了微调。不过如果考虑到曲谱、演奏方法等方面,唐尺八不论在中日都是失传的,然而中国的洞箫等乐器和唐尺八的亲缘更接近。
很多人说中国靠人口多才让GDP总量高过日本,那日本何尝又不是靠人口多才让GDP总量高过德国。德国人均GDP比日本高一大截,英国法国加拿大人均GDP也都比日本高一大截。
日本经济90年代后发展变慢完全是自己的问题。日本经济在冷战后发展变慢主要三个原因:
1.冷战后欧美国家防务减轻,重点发展经济,与日本形成竞争,欧美人均GDP快速增长。
2.中韩经济飞速增长,并与日本形成竞争。
3.欧美不再让日本占便宜。简单地说就是二战后日本在单方面占欧美的便宜,而到了90年代,冷战结束,欧美当然就不再容忍日本占便宜。
2022年德国人口只有日本的66%,但是德国GDP总量却有日本的94%。
德国GDP总量:4.03万亿美元。日本GDP总量:4.30万亿美元。
德国GDP总量在未来几年很可能超过日本。
日本人均在G7(英法德美加意日)中倒数第一。
很多人说中国靠人口多才让GDP总量高过日本,那日本何尝又不是靠人口多才让GDP总量高过德国。德国人均GDP比日本高一大截,英国法国加拿大人均GDP也都比日本高一大截。
某些日本人和日本媒体,跟中国比就比人均GDP,只字不提中国GDP总量,跟英法德加就比GDP总量,只字不提人均GDP。这样是不对的。
2022年中国GDP总量是日本的4.2倍(中国17.9万亿美元,日本4.3万亿美元)。
东亚有史以来最强的科学家就是清华大学毕业的中国汉族人杨振宁先生。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戴维·麦克米伦(David W. C. MacMillan)是拥有英美双国籍的苏格兰人,戴维·麦克米伦和杨振宁一样,在本国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升学。大量苏格兰人认为作为苏格兰科学家的戴维·麦克米伦是苏格兰的骄傲,美国本地人也认可戴维·麦克米伦是苏格兰科学家。
杨振宁和麦克米伦一样,都有本国国籍。
很多有关日本诺贝尔奖的数据都有误,把外国国籍的日裔也统计了。
除非他们像杨振宁一样改回母国国籍,否则都不能算日本的诺贝尔奖。
其次,即使日本步入发达国家多年,日本至今没有科学家没有物理学家比得过杨振宁。
我实在搞不懂,日本为何至今都没有出现一个可以比得上杨振宁的科学家。
我在日本生活十几年了。我支持中日友好,交过几十个日本女朋友。
日本的真实生活就是,很多日本人不了解中国文化。
我有过一个女朋友很奇怪,她竟然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
于是我就和她科普中国文化:
很多人说中国靠人口多才让GDP总量高过日本,那日本何尝又不是靠人口多才让GDP总量高过德国。德国人均GDP比日本高一大截,英国法国加拿大人均GDP也都比日本高一大截。
某些日本人和日本媒体,跟中国比就比人均GDP,只字不提中国GDP总量,跟英法德加就比GDP总量,只字不提人均GDP。这样是不对的。
虽然2022年中国GDP总量是日本的4.2倍(中国17.9万亿美元,日本4.3万亿美元)。
毕竟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均平均生活还是要比中国要好的。
日本人可能会羡慕德国人的生活。
2022年德国人口只有日本的66%,但是德国GDP总量却有日本的94%。
德国GDP总量:4.03万亿美元。日本GDP总量:4.30万亿美元。
德国GDP总量在未来几年很可能超过日本。
日本人可能也会羡慕意大利人和韩国人的生活。
2022年意大利人均GDP超过了日本。
意大利:34,109美元。日本:33,806美元。
意大利人均都比日本高了,不要小看意大利了,意大利还是很强的。
日本人均在G7(英法德美加意日)中倒数第一。
近代中国诞生中国英汉词典的新汉字词。这些中国翻译出来的外来词被日本大规模抄袭。
很多網上所傳的所謂日本漢字詞,都是假的,錯誤的。
這些其實全是純正中文詞語:內閣、選舉、新聞紙、文法、領事。使徒、審判、法律、醫學、自然的、新聞、精神、單位、行為、言語。電池、光線、分子、地質論、物理、動力、光學、國會、函數、微分學。 知識、幹事、物質、偶然、教養、天主、小說、本質。蛋白質、銀行、幻想、想像、保險、文學、元帥、原理、右翼、法則、戀愛、讀者。變數、函數、微分、積分、系數、極大值、極小值圓錐、曲線、軸線、代數、微分、積分、系數、橢圓、級數、常數、變數。文科、理科。幾何這個科學名稱,並、點、線、直線、平面、曲線、對角線、並行線(平行線)、直角、鈍角、三角、面積、體積、相似、外似。
日本在近代大量引入英漢詞典的外來語,不但不標明出處,反而造謠說這些外來語是和制漢語。
現代漢語詞彙大半部分是中國人發明的,是中國人的本土文化,不是什麼和制漢語。
“物理”“化学”“数学”都是诞生于中国的中文汉语词汇。“物理”是1872年卢公明翻译出来的。“化学”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格物探原》,这是一本由英国人魏连臣(A. Williamson)写的中文书,所以“chemistry”一词就是由他翻译成“化学”。之后,英国人伟烈亚力(A.Wylie)在其所著的《六合丛谈》给出了对“化学”的解释:“言物各有质,自有变化”,化学是阐述物质各自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数学”一词是从古沿用到今的汉字词语。
有些英汉词典翻译者是生活在中国的欧美汉学家,不是纯正中国人。但这些汉学家是在和中国人交流,用中文思维去翻译的。最重要的是这些翻译家本人也明确认定这些汉字词语是中文,是Chinese。
盧公明《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72):電報、電池、光線、分子、地質論、物理、動力、光學、國會、函數、微分學。
羅存德《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with Punti and Mandarin Pronunciation》(1866~1869):蛋白質、銀行、幻想、想像、保險、文學、元帥、原理、右翼、法則、戀愛、讀者。
馬禮遜《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1822): 使徒、審判、法律、醫學、自然的、新聞、精神、單位、行為、言語。
麥都思《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1847~1848): 知識、幹事、物質、偶然、教養、天主、小說、本質。
衛三畏《An English and Chinese Vocabulary in Court Dialect》(1844):內閣、選舉、新聞紙、文法、領事。
中國派留學生去日本其實是在甲午戰爭後,而大部分英漢詞典成書於甲午戰爭前。
中美兩國的首次通商是從1784年開始的,比美日通商(1858年)早70年,廣州人當時稱呼美國為花旗國。
而美國傳教士伯駕1835年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家西醫院,比日本早幾十年。很多醫學用詞也是從中國傳去日本的。
“內閣”和“大學士”這些詞語明朝就已經出現。在明朝皇帝不上朝的時候,朝廷就靠內閣運行管理,“大學士”也是由科舉考試的得勝者擔任。衛三畏英譯中就用了內閣二字了。後來這個漢語流入日本。
德國尚未統一的1752年,普魯士開始和中國通商了(1752年普魯士國王號抵達廣州)。1800年廣州就有十幾個國家的領事館機構。漢語和歐洲語言的交流比日本早很多。
就算是日本把英語翻譯成漢字的某些詞語,這些詞語版權都不是日本的。例如“science”是日本先翻譯成“科學”的,但“科”和“學”這兩個字都是中國發明的文字,所以“科學”這個詞的版權還是中國的。就好比我把楊振寧先生的A論文和B論文兩篇論文,隻字不改地組合成(A+B)論文,(A+B)這篇論文的版權依然屬於楊振寧。因此中國對所有漢字詞語都有版權。
從1872年出版的英漢字典《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可見“China”與“中華”,以及“People”與“人民”相對應。
在1822馬禮遜的《英華字典》“法律”和“law”對應。
在1822馬禮遜的《英華字典》「自然」和「nature」對應。
而「理性」的英文是reason,1822馬禮遜《英華字典》出現以「無理性」對應「unreasonable」。
1866-69羅存德《英華字典》用「理性」對應「reasoning powers」。
「資本」二字也是中國先翻譯出來的。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
傅兰雅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
《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
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
1844年美国人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数备旨》等。
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
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
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
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分”、“约分”等等新词。
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
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
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译著的《西学凡》和《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
在中国人士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兰雅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
為何我強調漢字版權屬於中國,因為很多日本人在對外宣傳的時候,經常拿漢字出來跟外國人宣傳:這就是日本文字的美。這些絕大部分漢字都是中文原生含義的,比如花花草草樹木美景。所以我們要正本清源,強調漢字版權屬於中國。
日本古代抄中国,近代同时抄中国和西方。
某些不客观的日本右翼,对比中日诺贝尔奖,对比中日科技的时候。都会略过杨振宁不谈。因为杨振宁先生成就过于辉煌,远超所有日本科学家。
甚至不夸张地说,日本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加起来,对科学的贡献,都比不过杨振宁一个人。
至今还没有日本科学家在科技成就上,可能看得到杨振宁的车尾灯。
我不是说日本的诺贝尔得奖者不厉害,他们很厉害。但问题在于杨振宁太过厉害太过超前。
顺便我来辟谣,一些常见的关于日本的谣言。
谣言一:锂离子电池是日本发明的。
现实一:世界上第一个锂离子电池由英国科学家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于1974年发明。
M. Stanley Whittingham discovered the concept of intercalation electrodes in the 1970s, and invented the first rechargeable lithium-ion battery, which was based on a titanium disulfide cathode and a lithium-aluminum anode, patented in 1977, and assigned to Exxon.
Research on rechargeable Li-ion batteries dates to the 1960s; one of the earliest examples is a CuF2/Li battery developed by NASA in 1965. The breakthrough that produced the earliest form of the modern Li-ion battery was made by British chemist M. Stanley Whittingham in 1974, who first used titanium disulfide (TiS2) as a cathode material, which has a layered structure that can take in lithium ions without significant changes to its crystal structure.
(翻译:M. Stanley Whittingham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插层电极的概念,并发明了第一个可充电的锂离子电池,它是基于二硫化钛阴极和锂铝阳极,于1977年获得专利,并转让给埃克森公司。
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的例子之一是1965年美国宇航局开发的CuF2/Li电池。1974年,英国化学家M.Stanley Whittingham首次使用二硫化钛(TiS2)作为阴极材料,该材料具有层状结构,可以吸收锂离子,而不会对其晶体结构造成重大变化,从而实现了现代锂离子电池最早形式的突破。)
谣言二:二维码是日本发明的。
现实二:最早的二维码PDF417条码于1991年在美国被华裔博士发明。
谣言三:日本人均GDP比大部分欧美国家高。
现实三:日本人均在G7(英法德美加意日)中倒数第一,比意大利略低。
谣言四:日本在21世纪后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现实四:英国在21世纪后获得的诺贝尔奖数量排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即使是21世纪的诺奖数量,英国还是多于日本。
谣言五:日本诺贝尔奖的数量比中国多,所以日本科学家的能力远超中国科学家。
现实五:中国的诺贝尔奖数量虽然不及日本,毕竟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诺贝尔得奖者的含金量非常高。
某些不客观的日吹,对比中日诺贝尔奖,对比中日科技的时候。都会略过杨振宁不谈。因为杨振宁先生成就过于辉煌,远超所有日本科学家。
甚至不夸张地说,日本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加起来,对科学的贡献,都比不过杨振宁一个人。
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母语安徽话。法律上的国籍身份是中国,他本人的自我认同也是中国人。毫无疑问,杨振宁就是百分百的中国人。
美国的确给杨振宁先生提供了科研机会,但归根结底还是杨振宁本人有本事。换个角度想,那么多日本人在美国留学,怎么不见这些日本留学生能取到杨振宁级别的成就?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戴维·麦克米伦(David W. C. MacMillan)是拥有英美双国籍的苏格兰人,戴维·麦克米伦和杨振宁一样,在本国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升学。大量苏格兰人认为作为苏格兰科学家的戴维·麦克米伦是苏格兰的骄傲,美国本地人也认可戴维·麦克米伦是苏格兰科学家。
杨振宁是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个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史诗级的,极其伟大。日本没有科学家能比得过杨振宁。
杨振宁的主要成就如下:
- 相变理论
- 玻色子多体问题
- 杨—Baxter方程
- 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 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 非对角长程序
-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
- 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
- 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
- 杨—Mills规范场论
- 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
- 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
杨振宁先生的伟大成就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世界级的史诗级的。很多日本右翼贬低中国科学的时候都不敢提杨振宁,因为这些日本右翼心知肚明,任何日本科学家和杨振宁先生相比,都将黯然失色。
甚至不夸张地说,日本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加起来,对科学的贡献,都比不过杨振宁一个人。
谣言六:高铁是日本发明的。
现实六:高铁是德国发明的,1931年,德国“齐柏林号”列车的速度就突破了230.2km/h。
谣言七:日本的电子游戏世界第一,日本是电子游戏的创造国。
现实七:美国的电子游戏世界第一,美国是电子游戏的创造国。
世界上第一个电子游戏于1958年由美国人William Higinbotham创造,游戏名字叫《Tennis for Two》。
《Tennis for Two》是游戏是游戏历史上的里程碑,没有任何一款日本游戏能与之相提并论。
而第一个多边形3D游戏同样由美国创造:1983年雅达利的街机游戏《I, robot》。
而目前世界上营收最高的系列游戏是《使命召唤》。正传,外传,手游加起来的营收远超所有日本游戏。
谣言八:日本在90年代后经济发展变慢是因为美国打压。
现实八:日本经济90年代后发展变慢完全是自己的问题。日本经济在冷战后发展变慢主要三个原因:
1.冷战后欧美国家防务减轻,重点发展经济,与日本形成竞争,欧美人均GDP快速增长。
2.中韩经济飞速增长,并与日本形成竞争。
3.欧美不再让日本占便宜。简单地说就是二战后日本在单方面占欧美的便宜,而到了90年代,冷战结束,欧美当然就不再容忍日本占便宜。
日本人歷史上的確做了很多薄情的事情。中國對日本有再生父母之恩,而日本卻是這樣對中國的:忘恩負義,過河拆橋,趁人之危,恩將仇報,落井下石,反客為主,以怨報德。
聲明:本文只針對抹黑詆毀中國的日本人,不針對其他日本人。我是和平主義者,希望中日友好。但在漢文化領域上,我們要正本清源,奪回本應屬於我們的文化。
复兴汉服,正本清源,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和韩国日本在内)都是有益的。既有益于世界和平,也有益于整个人类文明。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人都可以支持汉服,都可以支持汉文化。
举个例子:中国汉服电视剧在美洲,欧洲,韩国日本等地方有很大的受众。汉服为全世界数不胜数的人带来了快乐和美的享受。
正本清源,是为了以正视听(清晰地分出正版和盗版),绝不是为了以盗代正(以日代中)。中国文化一直在中国,正版的交领文化也一直在中国。
电视剧也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凭证,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上屌打日本电视剧。
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受欢迎程度虽然比不上韩剧,但是屌打日剧是没问题的。尤其是中国古装剧,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欧美,都有大批粉丝。
中国电视剧精美的制作和高超的演技屌打了日剧,自然受外国人欢迎。
中国软件(TIK TOK)和中国手游(codm,原神,幻塔,明日方舟,第五人格等等)在国际上也是屌打日本软件和日本手游。
我支持所有中国电视剧和中国游戏赚外国人钱,也认同中国电视剧中国游戏受外国人欢迎就是文化影响力的表现。
但作为中国手游海外营收第一的原神有两个地方做得非常不好:1.名字拼音没有用汉语拼音。2.没有在璃月做汉服。
作为中国人,无论玩不玩原神,喜不喜欢原神,都可以多支持中国游戏用汉语拼音和汉服。用汉语拼音和汉服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请各位仔细看完本文,这样就能理解答主的想法了。
史學界結論:日本在六世紀前都是沒有文字的,過著原始人的生活,因為沒有文字就不會產生基礎的文明。當時中國無件恩賜了漢字給日本,日本才能走出原始社會。中國人和中文對日本有再生父母之恩。
如果說漢服是《上古卷軸5》,那麼和服就是《打了MOD的盜版上古卷軸5》,並被盜版者改名為《大和卷軸5》。
復興漢服,最傷心的應該就是日本右翼了,畢竟日本右翼一直想偷走中國交領右衽文化。
从来就没有什么JK制服,JK穿了西式校服,不代表西式校服就属于日本。JK还说英语呢,难道英语要改名成JK语了吗。不懂为什么这么多人把西式校服称为JK制服,西式校服的诞生和设计跟日本完全没关系。
JK制服是抄袭西方的,和服是抄袭中国的。
就好像苹果公司的员工不喜欢盗版的苹果产品,很多中国人也因此不喜欢所谓的日本文化。因为日本文化的查重率太高了,方方面面都抄袭中国,日本甚至连中国的成语俗语都要抄袭。
这种程度的抄袭在数量上规模上其实是史无前例的。
所谓的“日本和服”其实抄袭了汉服。所谓的“日本JK制服”其实抄袭了西式制服。所谓的“日本Lolita”其实抄袭了欧洲传统服饰(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服装和洛可可时期的服饰)。
所谓的“日本和服”是中国汉服的盗版,所谓的“日本JK制服”是了西式制服的盗版。所谓的“日本Lolita”是欧洲传统服饰的盗版。
和服根本就是漢服的山寨品。和服基本沒有原創的東西。和服受中國的影響極深。
正本清源,是为了以正视听(清晰地分出正版和盗版),绝不是为了以盗代正(以日代中)。中国文化一直在中国,正版的交领文化也一直在中国。
日本所謂的JK制服,其實就是對著西方人的校服照抄,並沒有原創的東西。
日本的校服是抄西方的,和服是抄中國的(包括木屐和穿木屐用的分趾襪)
日本所謂的JK制服,其實就是對著西方人的校服照抄,並沒有原創的東西。
如圖所示,JK制服從來都是西式校服的山寨品,日本並沒有專利。
“白襯衫,蝴蝶結,領帶,西裝外套,皮鞋,蘇格蘭裙,西式毛衣”,沒有一樣是日本發明設計的。
日本社交媒體上,很多日本人看到中國人穿西式校服,就罵“老土的中國人又山寨日本的文化”“中國成為日本的文化附屬國了”等等極為難聽的話。
敢情中國人穿西式校服就是山寨?日本人穿了西式校服就變成他們專利了?
那蘇格蘭人知道他們世世代代都在“山寨”日本的JK裙子嗎?
蘇格蘭人都不介意中國人穿格群呢,日本人有什麼資格指手畫腳?我想不通,不明白,不理解。
西式校服从来就是西式校服,绝对不是JK制服。JK还学英语呢,难道英语以后要改名作JK语?中国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和西方(罗马)交流,中国更有资格穿西式制服。以羅馬之名(In the name of Rome),中國人穿西式校服是理所當然的,是堂堂正正的:
如图,被日本人抄袭的欧美校服制服。查重率高达100%。
日本有水手JK制服和西裝JK制服,兩種JK制服。水手JK是照抄英國的,而日本最廣泛的西裝式JK其實就是照抄歐洲各國的西裝校服。
以後不要再把西式校服叫成JK制服了,西式校服就叫西式校服,我們應該為西式校服正名。
下面我將展示一些日本人對中國人穿西式校服的看法(這已經不是最惡意那批日本人了):“(中國)沒有自己國家的文化嗎?”“因為動畫,寶可夢和“日本愛情片”的原因好像把他們(中國)完全殖民地化了。”“中國本來就是日本的殖民地,憧憬是當然的。”“真實的哥布林,為什麼他們的臉那麼大。" “連JK都要山寨嗎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中國真是個空洞的國家。"
關於日本人對中國人穿西式校服的看法來自此文:
日本人是怎么看待中国人喜欢穿她们的 JK 制服的?1.5 万赞同 · 1794 评论回答1.5 万赞同 · 1794 评论回答1.5 万赞同 · 1794 评论回答顺便我来辟谣。辟一些广为流传的有关日本的谣言。
很多日本右翼鼓吹「現代中國已經和古代中國文化沒有關係,古代中國文化的版權已經在日本」,這些日本右翼的行為非常噁心。
如圖1,這才是真正的日本本土服飾,日本本土服飾是沒有交領的,色彩也極度原始。以下簡稱日本土服。這個時期的日本是沒有木屐和分趾襪的,因為木屐和分趾襪也是學習中國的。
這是日本人自己復原的日本土服,符合歷史事實。
交领是中国发明的。
根據中國史書魏書東夷傳的“魏志倭人傳”所記載,彌生時代日本人的衣著是以幾塊大布所剪裁而成。男的叫橫幅,女的叫貫衣。因為沒針剪,所以不成樣式,類似東南亞與百越民族的服飾。
如圖2,這是國家博物館的東漢漢服——皂朝服。現代日本的所謂「和服」和這個有九成相似,因為「和服」由始至終都是對著「漢服」照抄的。
所謂的「和服(吳服)」就是把「漢服」稍微改了一下,並沒有什麼原創的東西。
其實把「和服」稱呼為「崇中日本人的改版漢服」或者「日式漢服」更合適。
交領漢服對日本服飾有再造之恩,沒有漢服就沒有交領。
中國人也穿西裝,但中國沒有把西裝稱為中裝吧。所以我覺得任何有交領的服飾,日本人都不應該稱為和服。
中國也向外國(西方)學習,但中國並沒有把歐美的文化科技和成果說成是中國的東西,沒有中國人把牛頓定律叫成中華定律。這就是中國和日本的不同。
漢服復興,日月重開。
正本清源,火樹銀花。
昭昭萬國,俾俾有唐。
熙攘繁盛,光耀萬年。
日式漢服,要怎麼改,才能變成真正的和服呢?很簡單,1.去掉交領。2.去掉大袖子。
如圖所示,只需要將日式漢服(所謂的“和服”)上的交領和大袖子去掉,日式漢服就能成為真正的和服。
時間總會流逝,任何抄襲都會隨時間而變化。這只是自然現象,不是抄襲的理由。既然日本有能力設計自己的特色,為何還不放棄從漢服抄來的交領和大袖子呢。
现在已经有很多高品质的汉服了,汉服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大家要对汉服有信心,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对于汉服,我们要一边正本清源,复兴继承。一边要融入现代,面向大众。
对于和服,我们要从心底认清和服是汉服的山寨品,提醒日本人对外要注明交领右衽来自汉服。
我用繁體字的原因:
a日本人关于月亮的表达基本只会一句: 今晚夜色真美(今夜、月が綺麗ですね)。
但中国人关于月亮的表达丰富得多了:
願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范成大(字至能)·《車遙遙篇》。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張若虛(字不詳)·《春江花月夜》。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張孝祥(字安國)·《念奴嬌·過洞庭》。日本可以用中國文化,但如果日本把中國的文化說成是自己的東西,那就是抄襲了。
現代日本人應該對中國人感恩及感到愧疚。
歷史上日本多次對中國以怨報德:
1.隋唐時期中國善待日本的遣唐使,免費讓日本學習中國的文字建築服飾。日本一車車地把中國文化和技術複製回日本。學習了幾十年後,663年日本反手派軍隊去朝鮮打唐軍(白江村之戰),結果日本慘敗。
2.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日本損失慘重。當時北洋政府和中國民間出錢出力,捐給日本大量金錢和物資。但最終結果卻是日本忘恩負義,過幾年就入侵東北。令人心寒。
3.日本在近代大量引入英漢詞典的外來語,不但不標明出處,反而造謠說這些外來語是和制漢語。
現代漢語詞彙大半部分是中國人發明的,是中國人的本土文化,不是什麼和制漢語。
日本沒有發展出交領服飾與木屐。交領和服與木屐都是日本對著中國照抄的。
在日語裡,交領右衽被稱為右前(日語:右前/みぎまえ)。在漢人交領服飾傳入日本之前,日本人仍穿著簡單的土著服裝,或為套裝,或為對襟裝。直到古墳時代後期,受中原和朝鮮半島服飾的影響,豪族服飾出現了交領左衽的傾向。進入飛鳥時代,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宮廷開始仿照中原隋朝的交領服飾制度,制定了自己的冠服和朝服制度。
很多人說漢服寬大袖子穿起來不方便,實際上短袖漢服的品種非常多。交領半臂是純正的漢族服飾,非常適合日常生活。
中國漢服——灰地菱格織錦緞半臂
中國漢服——紅地寶相花團紋半臂
大陸漢服——紫地立獅寶花紋半臂
唐朝人無論男女,都經常穿交領漢服——半臂。半臂是純正的中國漢族服飾,絕非日本服飾。
無論木屐還是分趾襪,都是純正的中國漢族本土文化。
無論木屐還是分趾襪,都是純正的中國漢族本土文化。
唐李白《越女詞》之一:“屐上足如霜,不著鴉襪。”
宋 薑夔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詞:“ 京洛 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鞵淺出鴉襪,知是淩波縹渺身。” 吳無聞 注:“鴉襪,女子歧襪。”
淘宝搜中国木屐,注意是“中国木屐”不多不少四个字,就可以找到纯正的中式木屐了。
日語維基百科也公開承認木屐來自中國。
履物の下駄の起源は田下駄であるとする説がある。田などで使用されたと考えられるこのような道具は、紀元前3,000年前の中国浙江省寧波市の慈湖遺跡からも出土している(ただし慈湖遺跡の出土品は歯のない板状のもの)。足の保護や水田・湿地での沈み込みを防ぐため使われたとみられる道具は、日本では弥生時代の登呂遺跡(静岡県)からも出土しており、同様の履物は20世紀まで使われ続けた地域がある。
如圖所示,日本電視節目中的唐朝人是穿馬褂留辮子的,簡直荒唐。日本影視產品中幾乎沒有漢服身影,日本很多人開始否認交領起源漢服,開始認為交領起源和服了。
漢服黑笑話一則:漢服黑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漢服黑,你又來編故事抹黑漢服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兩套和服,要木屐和分趾襪。”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不承認交領右衽和木屐都是中國發明的!”漢服黑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面對漢服史料啞口無言,哭著大喊史料都是假的。”漢服黑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綻出,爭辯道,“和服不能算抄……和服!……日本人的事,能算抄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中國人抄襲才算抄襲,日本人抄襲就是善於學習”,什麼“外國人只知道日本,所以交領右衽算是日本發明的”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很多人罵《尚氣》。但《尚氣》拍了中國交領漢服和中國九尾狐傳說。有很多日本人看了之後,驚訝地說:“欸?!!原來九尾狐是中國的嗎?!!”
不少日本人已經開始把交領當成自己起源的東西,否認交領起源漢服。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日本土服沒有交領,日式漢服才有交領。
日本土服沒有交領,日式漢服才有交領。
日本土服沒有交領,日式漢服才有交領。
日本有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證明了日本是抄襲。
一.日本抄襲中國抄得太多,查重率太高。
二.日本抄襲中國後不但沒有報恩,反而以怨報德。
三.日本人雙重標準,只准日本抄中國,不准中國抄日本。
日本這三個「無大義」的問題很嚴重,應該好好反思並改正。
總有人說古代沒有版權,所以日本不算抄襲,這種說法很荒謬。古代雖然沒有版權法,但是版權意識和概念是有的。
那些覺得日本不算抄襲的人,假如你穿越到了古代英國,跟英國人說“你這個時代是沒有版權法的,所以莎士比亞一直都算中國文化”,古代英國人只會當你是傻的。
明明是中國發明了尺八,很多人卻說尺八是日本樂器,他們的理由是日本人在用尺八,所以尺八就算是日本樂器。那按這個邏輯,小提琴吉他鋼琴也算中國樂器,畢竟中國人也在用。
日本教育裡,中國的茶與花文化被描述成日本的文化。導致這個日本中學生拿著中國的茶與花文化,向西方人宣傳是日本的文化,中國文化就這樣被霸佔了。我們要正本清源,奪回自己的文化。
日本所謂的弓道也是抄中國的,中國叫射道,出自《禮記·射義》。
日本戰國的武田信玄抄了《孫子兵法》中的“風林火山(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為軍旗。直接抄,隻字不改。
日本遊戲《只狼》抄了《吳子兵法·論將第四》中的"有死而榮,無生而辱",無關痛癢低把“而"改成"之"。
日本人起名字也喜歡抄中國(畢竟日本沒有文字),但日本學不來中國博大精深的表字文化。
孫承宗,字稚繩。
孫傳庭,字伯雅。
李泌,字長源。
賀知章,字季真。
范仲淹,字希文。
白居易,字樂天。
宇文愷,字安樂。
溫庭筠,字飛卿。
劉禹錫,字夢得。
韋堅,字子金。
杜甫,字子美。
海瑞,字汝賢。
劉綎,字省吾。
葉向高,字進卿。
王維,字摩詰。
蘇軾,字子瞻。
蘇勖,字慎行。
周顗,字伯仁。
李靖,字藥師。
王導,字茂弘,小字赤龍。
石星 ,字拱辰。
宋應星,字長庚。
毛文龍,字振南。
李成梁,字汝契。
李如柏,字子貞。
李如梅,字子清。
袁崇煥,字元素。
高拱,字肅卿。
蘇頌,字子容。
蘇味道,字守真。
申時行,字汝默,號瑤泉,晚號休休居士
蔡琰,字昭姬,文姬。
楊愛(柳如是),字如是。
倫文敘,字伯疇。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
裴行儉,字守約。
裴度,字中立。
狄青,字漢臣。
雒于仁,字依仲。
中國名字是更有文化的,而且取表字後中國名字比日本名字更加好聽了。
現在很多人也開始重新取表字了,建議大家也給自己起一個。
壞人的名字和表字:安祿山,字軋犖山。 史思明,字崒幹。 魏忠賢,字完吾。
中國還有非常多的複姓:
B百里、北堂、北野、北宮、辟閭
C淳于、成公、陳生、褚師
D 端木、東方、東郭、東野、東門、第五、大狐、段幹、段陽、帶曰、第二、東宮
G公孫、公冶、公羊、公良、公西、公孟、高堂、高陽、公析、公肩、公堅、郭公、谷梁、毌將、公乘、毌丘、公戶、公廣、公儀、公祖
H皇甫、黃龍、胡母、何陽
J夾谷、九方、即墨
L梁丘、閭丘、洛陽、陵尹、冷富、龍丘、令狐、林彭
N南宮、南郭、女媧、南伯、南容、南門、南野
O歐陽、歐侯
P濮陽
Q青陽、漆雕、亓官、渠丘
R壤駟
S上官、少室、少叔、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士孫、申屠、申徒、申鮮、申叔、夙沙、叔先、叔仲、侍其、叔孫
T澹台、太史、太叔、太公、屠岸、唐古
W聞人、巫馬、微生、王孫、無庸
X夏侯、西門、信平、鮮于、軒轅、相裡、新垣、徐離姓
Y羊舌、羊角、延陵、於陵、伊祁、吾丘、樂正
Z諸葛、顓孫、仲孫、仲長、鍾離、宗政、主父、中叔、左人、左丘、宰父、長兒、仉督
我以為日本一千多年歷史,總會有幾個詩人可以勉強看得到中國古詩的車尾燈,但根本沒有。
單憑這幾首清平樂,就遠超日本99.999%的詩了。
清平樂·禁庭春晝
禁庭春晝,鶯羽披新繡。
百草巧求花下鬥,只賭珠璣滿斗。
日晚卻理殘妝,御前閑舞霓裳。
誰道腰肢窈窕,折旋笑得君王?
清平樂·禁闈秋夜
禁闈秋夜,月探金窗罅。
玉帳鴛鴦噴蘭麝,時落銀燈香灺。
女伴莫話孤眠,六宮羅綺三千。
一笑皆生百媚,宸衷教在誰邊?
清平樂·煙深水闊
煙深水闊,音信無由達。
唯有碧天雲外月,偏照懸懸離別。
盡日感事傷懷,愁眉似鎖難開。
夜夜長留半被,待君魂夢歸來。
清平樂·鸞衾鳳褥
鸞衾鳳褥,夜夜常孤宿。
更被銀台紅蠟燭,學妾淚珠相續。
花貌些子時光,拋人遠泛瀟湘。
欹枕悔聽寒漏,聲聲滴斷愁腸。
清平樂·畫堂晨起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
高捲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
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
胡無人(節選)李白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
獄中上崔相渙(節選)李白
應念覆盆下,雪泣拜天光。
愁陽春賦(節選)李白
天光青而妍和,海氣綠而芳新。
加兩首蘇軾的詩詞
行香子·過七裡瀨 蘇軾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年、虛老嚴陵。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
依然一笑作春溫。
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
樽前不用翠眉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中國成語“火樹銀花”,意思是形容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的燦爛夜景。日本人很喜歡拿這個中國成語去用。出自古詩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 蘇味道(字守真)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中國對星星的起名也有韻味,比如北斗七星:天樞貪狼星,天璿巨門星,天璣祿存星,天權文曲星,玉衡廉貞星,開陽武曲星,搖光破軍星。
「太郎」、「一郎」和「次郎」這些稱謂全是中國發明的。這些稱謂的版權都在中國。
《開封府狀》載“太郎十歲,鄆王長子”。
明朝詩人張弼《和邢修撰遜之》有“太郎小郎俱能詩,惹我翩然高興動。”
張治《馬首劉氏重修族譜序》有“予聞劉氏有太郎者,死于王事。至於今,子孫無親疏少長,咸神事之”。
巢堪,字次郎,東漢和帝時期官員,先後擔任太常和司空。
文化交流就像寫論文,查重率百分之十幾可以接受,但日本抄足百分之八九十就不對了,抄完再改名更是錯上加錯。日本從文字服飾建築再到各種生活用品都原封不動地抄中國(例如油紙傘,被日本照抄過去,然後改名成和傘)。日本是這個世界上最沒資格指責“中國人喜歡山寨”的國家。
換位思考一下,假如中國明天把日本現存所有的和服制式及圖案抄過來,改名成漢服2022款式。大部分日本人對此可以做到毫不介意嗎?
不要再說什麼日本幫中國把文化科技發揚光大了,日本是單方面抄襲中國。換位思考,現代日本人願意放棄所有版權,全部文化科技送給中國嗎,日本人做得到嗎?這樣中國就可以幫助日本發揚光大了。
那些覺得日本抄中國沒問題的人,那你是否做到同樣標準:支持中國對其他國家文化科技全盤抄襲,畢竟按你的邏輯,抄過來就是自己的東西了。
很多人認為生魚片、壽司、納豆和拉麵起源於日本,這是錯的。
生魚片、壽司、納豆和拉麵其實都是中國的。
中國辭典《爾雅·釋器》,其中記載“肉謂之羹,魚謂之鮨。”意指肉醬叫羹(也叫醢,hǎi,ㄏㄞˇ),而攪碎熬熟的魚肉醬叫鮨(音“ㄧˋ”)。
劉熙的《釋名·卷二·釋飲食第十三》中記載:“鮓滓也,以鹽米釀之加葅,熟而食之也。”意指鮓滓是種用鹽、米等醃制,讓魚肉發酵後剁碎,煮熟後進食。
納豆,起源於中國古代,自秦漢(西元前221年-西元220年)以來開始製作,由黃豆通過納豆菌(枯草桿菌)發酵製成豆製品。
先秦時代膾最初的意思是指切細的生肉,《漢書·東方朔傳》:“生肉為膾。”《禮記·內則》:“肉腥細者為膾。”有的肉在蒸煮烹飪以後就喪失了原味,不夠鮮嫩,鮮魚就是其中一種。
中國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魚片(魚膾)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西元前823年)。出土青銅器“兮甲盤”的銘文記載,當年周師于彭衙(今陝西白水縣之內)迎擊獫狁,凱旋而歸。大將尹吉甫私宴張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燒甲魚加生鯉魚片。
日本從中國學來拉麵:在明治時代早期,拉麵是橫濱中華街常見的食品。1900年代,來自上海和廣東的中國人在日本賣切面,配以簡單的湯底和配料。在昭和年間,拉麵在日本開始流行。
【古琴Guqin筝琵琶笛箫鼓】《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_哔哩哔哩_bilibiliwww.bilibili.com/video/BV1bp4y1979S?share_source=copy_webwww.bilibili.com/video/BV1bp4y1979S?share_source=copy_webwww.bilibili.com/video/BV1bp4y1979S?share_source=copy_webwww.bilibili.com/video/BV1bp4y1979S?share_source=copy_webwww.bilibili.com/video/BV1bp4y1979S?share_source=copy_webwww.bilibili.com/video/BV1bp4y1979S?share_source=copy_web中國樂器也遠超日本(日本樂器都是抄中國的),這個視頻第5分50秒超超超好聽。
就算比現代科技,日本也比不過中國。不說別的,只說楊振寧。楊振寧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幾個物理學家之一,絕對的名留青史。沒有一個日本科學家比得過楊振寧。
很多日本人还认为中国大陆已经没有繁体字了,这简直错得离谱。请大家别忘记自己是繁体字的主人。大家可以多学多用繁体,并向外国人介绍繁体字从来都属于大陆。
漢字是表意文字,就像一幅畫,因此漢字是有文化概念上的版權。古時抄襲漢字的國家有很多,現在只剩下日本仍在抄襲漢字。
東京二字也是中文,東京這個名字是抄襲中國的。中國的東京(開封府)才是正版,還有本很有名的中國古籍《東京夢華錄》。
說起東京我還想到了日本的《源氏物語》。公元前280年戰國時代中國的《風賦》,文筆遠超1300多年後日本的《源氏物語》。
楚襄王遊於蘭臺之宮,宋玉、景差侍。有風颯然而至,王迺披襟而當之,曰:「快哉此風!寡人所與庶人共者邪?」宋玉對曰:「此獨大王之風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王曰:「夫風者,天地之氣,溥暢而至,不擇貴賤高下而加焉。今子獨以爲寡人之風,豈有説乎?」宋玉對曰:「臣聞於師: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其所托者然,則風氣殊焉。」
王曰:「夫風,安生始哉?」宋玉對曰:「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飄忽淜滂,激颶熛怒。耾耾雷聲,回穴錯迕,蹶石伐木,梢殺林莽。至其將衰也,被麗披離,衝孔動楗,眴煥粲爛,離散轉移。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乘淩高城,入於深宮。抵花葉而振氣,徘徊於桂椒之間,翺翔於激水之上。將擊芙蓉之精,獵蕙草,離秦蘅,概新夷,被荑楊,回穴衝陵,蕭眾芳。然後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幢,經於洞房,乃得爲大王之風也。故其風中人,狀直憯憯惏慄,清涼增欷。清清冷冷,愈病析酲,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此所謂大王之雄風也。」
王曰:「善哉論事!夫庶人之風,豈可聞乎?」宋玉對曰:「夫庶人之風,塕然起於窮巷之間,堀堁揚塵,勃鬰煩冤,衝孔襲門。動沙堁,吹死灰,駭渾濁,揚腐餘,邪薄入甕牖,至於室廬。故其風中人,狀直憞混鬰邑,驅溫致濕,中心慘怛,生病造熱。中唇爲胗,得目爲篾,啗齰嗽獲,死生不卒。此所謂庶人之雌風也。」
《風賦》白話譯文
楚襄王在蘭台宮遊玩,由宋玉、景差陪同。一陣風颯颯吹來,楚襄王就敞開衣襟迎著吹來的清風說:“這風好爽快呵!這是我與百姓共同享受的嗎?”宋玉回答道:“這只是大王享受的風,百姓怎麼能與王共同享受它呢!”
楚襄王說。“風是天地間流動的空氣,它普遍而暢通無阻地吹送過來,不分貴賤高下,都能吹到。現在你卻認為只有我才能享受它,難道有什麼理由嗎?”宋玉答道。“我聽老師說,枳樹彎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鳥來作窩。有空洞的地方,風就會吹過來。由於所依託的環境件不同,風的氣勢也就不同了。”
楚襄王問道:“那風,最初是從哪裡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風在大地上生成的,從青翠小草尖上興起,逐漸擴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著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風往來不定,形成撞擊物體的聲音;風勢迅疾飄揚,猶如怒火飛騰,風聲如雷,風勢交錯相雜。飛砂走石,大風摧樹折木,衝擊森林原野。等薊風勢逐漸平息下來,風力微弱,四面散開,只能透進小孔,搖動門栓了。風定塵息之後,景物顯得鮮明燦爛,微風漸漸向四面飄散。所以使人感到清涼舒暢的雄風,就飄動升降,淩越高高的城牆,進入深深的王宮。它吹動花草,散發香氣,在桂樹和椒樹之間往來迴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緩緩飛翔。於是風吹拂水上的荷花,掠過蕙草,分開秦蘅,吹平新夷,覆蓋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劇迴旋衝擊山陵,致使各種芳草香花凋零殆盡。然後風就在院子裡徘徊,向北吹進宮室,上升到絲織的帷帳裡,進入深邃的內室,這才成為大王的風了。所以那種風吹到人身上,其情狀簡直淒涼、寒冷得很,清涼的冷風使人為之感歎。清清涼涼的,既能治病,又可解酒,使人耳聰目明,身心安寧,這就是所說的唯大王所有的雄風呀!”
楚襄王說。“你對這件事解說論述得太好了!那麼老百姓的風,是不是也可以說給我聽聽呢?”宋玉回答說:“老百姓的風是從冷落偏僻的小巷中忽然刮起來的,揚起的塵土,煩躁憤懣地迴旋盤轉,衝擊空隙,侵入門戶。刮起塵沙,吹散灰堆,攪起污穢骯髒的東西,揚起腐爛的垃圾,歪歪斜斜逼近用破甕口做的窗戶,一直吹到百姓住的草屋裡。所以那種風吹到人身上,其情狀簡直令人心煩意亂,憂鬱苦悶,受到悶熱之氣,得了濕病,使人內心愁昔,生病發燒。風吹到嘴唇上就生唇瘡,吹剄眼睛上就使得眼睛紅腫,受風得病後使人嘴巴抽搐,咬牙吮咂、大叫,陷於半死不活狀態。這就是所講的老百姓的雌風呀。”
長文講解日本如何全面放棄本土服飾,全面引進漢服(包括木屐和穿木屐用的分趾襪):
为什么和服那么好看有质感,而汉服感觉很廉价?1907 赞同 · 304 评论回答1907 赞同 · 304 评论回答1907 赞同 · 304 评论回答1910 赞同 · 304 评论回答1910 赞同 · 304 评论回答1910 赞同 · 304 评论回答分析日本山寨歐美的歷史:
近20年日本真的在衰退吗?衰退的原因是什么?352 赞同 · 59 评论回答353 赞同 · 59 评论回答353 赞同 · 59 评论回答353 赞同 · 59 评论回答353 赞同 · 59 评论回答353 赞同 · 85 评论回答講解萬曆朝鮮戰爭:
万历抗倭期间,为什么日本可以动员出比明朝更多的军力?249 赞同 · 8 评论回答251 赞同 · 8 评论回答252 赞同 · 8 评论回答255 赞同 · 8 评论回答255 赞同 · 8 评论回答255 赞同 · 8 评论回答超好看的二次元漢服美圖:
为什么部分汉服黑对一些人希望原神中的璃月使用汉服元素有如此大的意见?140 赞同 · 122 评论回答140 赞同 · 122 评论回答140 赞同 · 122 评论回答142 赞同 · 123 评论回答142 赞同 · 123 评论回答142 赞同 · 123 评论回答長文講解中國古詩的美妙:
你曾经对日本有哪些误解?1314 赞同 · 132 评论回答1314 赞同 · 132 评论回答1314 赞同 · 132 评论回答1314 赞同 · 132 评论回答1314 赞同 · 132 评论回答1314 赞同 · 132 评论回答反中台灣人反中香港人想偷走繁體字的歸屬權,大家可以多瞭解繁體,不要讓這些人得逞:
为什么大部分中国人没学过繁体字却能看懂?1890 赞同 · 190 评论回答1892 赞同 · 190 评论回答1892 赞同 · 190 评论回答1894 赞同 · 190 评论回答1894 赞同 · 190 评论回答1893 赞同 · 190 评论回答長文講解中文名字的美妙:
为什么日本人名字直译成中文又好看又好听?2820 赞同 · 272 评论回答2822 赞同 · 272 评论回答2822 赞同 · 272 评论回答2825 赞同 · 272 评论回答2825 赞同 · 272 评论回答2826 赞同 · 272 评论回答九、为什么日本人学中文最多?
第一:日本人学习中文,其实是一种大势所趋。当一种语言成了流行趋势,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学习中文,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我国越来越强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汉语热潮还会继续,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不仅仅是日本人喜欢学习中文,包括离我们国家很远很远地方的人,也都慢慢地开始接触中文,了解中文了。甚至在很多国家,中文已经成了必修课,是必学的外语之一。
第二:日本离我们国家很近,所以各方面的交流也很多,学会我们的语言,也更方便和我们进行交流。以前我们和日本人做生意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些日语翻译。那个时候,日语翻译可是最吃香的行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国家和我们谈生意的时候,都会选择带着中文翻译。国家的不断发展,最明显的差别就是,我们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尊重。学会我们的语言,再和我们交流,无疑是对我国文化的认可,对我国实力的认可
十、日本人能大致看懂中文吗?
中国人看日文,如果汉字多的情况下,可以懂个七七八八,但是日本人看中文,却顶多懂个一一二二。
日文当中虽然有很多汉字,但是它跟汉字所表达的含义却完全不同,如果你用汉字的意思去理解日语,或者用日语的意思去理解汉字,那注定是错的,有时候甚至会闹笑话。
手纸
在中文中,手纸代表的含义是卫生纸,是用来擦屁屁的。
在日文中,手纸代表的含义是书信,是亲手书写的信件。
假如你上厕所的时候,让日本人帮忙递一份手纸,结果对方递过来的是一封信,你生不生气?
假如日本人写信的时候,让你帮忙递一份手纸,而你递过去的是一卷卫生纸,他生不生气?
娘
在中文中,娘代表的含义是母亲,是妈妈。
在日文中,娘代表的含义是女儿,是闺女。
如果这一点没有弄明白,连辈分都搞差了,怎么能看懂对方的语言呢?
新米
在中文中,新米是刚刚收获不久的大米,正是新鲜好吃的时候。
在日文中,新米不仅能表达新鲜好吃的大米,更多时候是用来代表职场新人的。
如果你在一个日本公司上班,在公司欢迎仪式上看到了“新米”两个字,会不会认为公司是卖大米的呢?如果是一个吃货,甚至会有入职公司送大米的想法。
大丈夫
在中文中,大丈夫是爷们、硬汉的意思,我们总用男子汉大丈夫来形容一个人够爷们。
在日语中,大丈夫确实没关系、没问题的意思。
除了大丈夫之外,日本还有一个词叫做丈夫,如果从中文的角度来理解,这就是老公的意思,可是在日语中,丈夫所代表的含义是坚固、耐用……
勉强
在中文中,勉强代表着能力不够,或者是不太情愿的意思。
在日语中,勉强代表着学习、用功的意思。
同样的一句话,用中文的角度来看,会觉得孩子学习不用功,用日文的角度来看,会觉得孩子学习很用功。
油断,怪我
从中文的角度来看,油断是一个很奇葩的词,难道是石油断流的意思吗?
其实在日语中,油断是粗心大意的意思。
日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油断一秒,怪我一生!
现在你已经明白了油断的真正意思,可以尝试着翻译一下这句话,是不是“粗心一次,责怪自己一辈子”的意思呢?
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又错了,因为“怪我”不是责怪自己的意思,而是受伤、悔恨的意思。
油断一秒,怪我一生,这句话翻译成中文之后,应该是:疏忽一时,悔恨一生。
邪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邪魔这个词不太常用,一般只会出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可是在日本人的生活中,邪魔却是一个常用词,因为在日语中,邪魔的意思是打扰。
所以,当日本人说邪魔的时候,其实不是有脏东西出现,而是感受到被打扰,请别人离开,翻译成中文就是“你很碍事”。
交番
中文中并没有交番这样一个词语,但我们认识这两个字,就会习惯性地根据这2个字的字面意思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喜欢看动漫的人说,这应该是新剧更番的意思,其实完全不对。
在日语中,交番的意思是派出所,跟字面意思一点关系都没有,怎么可能猜得对呢?
大家
在中文中,大家有2个意思,一个是指众人,一个是指在某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就的人物。
在日语中,大家代表的意思是房东,同时也有正房、上房的意思。
一个京剧大家去日本旅游,日本人以为,原来这是一位房东,是一位包租婆。
一个日本房东在中国旅游,中国人会以为,原来这是来自日本的大艺术家。
無事
在中文中,無事就是没事的意思,我们也常说一句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在日语中,無事是平安的意思。比如说「無事に到着する」平安到达。
学生
在中文中,学生代表一切学生,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统统都能称为学生。
在日文中,学生一般特指大学生。
我慢
在中文中,我慢是慢吞吞的意思。
在日语中,我慢其实是忍耐、忍受的意思。
日本古代只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到隋唐时期,汉字才开始大量传入日本,日本人便开始用汉字来记载自己的语言。
一开始,日本人只把汉字当中一种表音的符号来使用,日语当中有几个发音,他们就写出来几个汉字,一个汉字代表一个日语的发音,简单来说,日本人使用汉字,只用了汉语的形状,而没有使用汉语的意思。
当然,日本人在使用汉字记录自己文字的时候,尽可能使用一些跟日语含义一样的汉字来记录日语,所以,当我们看日语的时候,才会有一种能看懂七七八八的感觉。
汉语也好,日语也好,在千百年的发展史上,都经历了很大的变迁和简化,但这种简化是没有同步的,有些文字我国进行了简化,但日本没有简化,有些文字日本进行了简化,但我国没有简化,所以在看对方文字的时候,还是有一些困难的。
文中有很多日本街头的招牌,大家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能看懂七七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