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著名战役与成语对应记忆口诀?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二、形容战役的成语?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兵连祸结】: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枕戈寝甲】: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必不挠北】:挠北:败北,作战失败。必定不会失败。《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将众则必不挠北矣。”
【必争之地】: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周书·王悦传》:“白马要冲,是必争之地。今城守寡弱,易可图也。”
【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赤壁鏖兵】: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元·无名氏《两军师隔江斗智》第一折:“叵耐刘备那厮,暗地夺取荆州,想他赤壁鏖战,全仗我东吴力气。
【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北齐书·崔暹传》:“冲锋陷阵,大有其人。”
【虫沙猿鹤】:旧时比喻战死的将士。也指死于战乱的人。《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
【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弹尽粮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
【烽鼓不息】: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比喻战乱不止。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晋书·陶璜传》:“夫风尘之变,出于非常。”
【风樯阵马】: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唐·杜牧《李贺诗序》:“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
【攻城野战】:城:城池。攻打城池,野外作战。《墨子·节用上》:“攻城野地死者,不可胜数。”
【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我恐朝鲜将来有事,中、日两国,必然难免争端吧。”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集体无人支援、帮助的情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鼓角齐鸣】: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裹粮坐甲】: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传·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裹尸马革】:革:皮革。用马皮包裹尸体。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宋·陆游《陇头水》:“男儿坠地志四方,裹尸马革固其常。”
【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元·陈以仁《雁门关存孝打虎》:“见一人雄赳赳披袍擐甲,嗔忿忿横枪跃马。”
【胡越之祸】:古代中原的胡国和越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事,因此用“胡越之祸”来比喻战祸。《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济河焚舟】:渡过了河,把般烧掉。比喻有进无退,决一死战。《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楚舟。”
【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擂鼓鸣金】: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掠地攻城】:夺取地盘,攻战城池。形容向敌方进攻。明·无名氏《精忠记·应诏》:“勤王报国应无惮,掠地攻城也畏难。”
【临敌易将】: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隋书·李德林传》:“且临敌代将,自古所难,乐毅所以辞燕,赵括以之败赵。”
【靴刀誓死】:指战死沙场的决心。《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只轮无反】: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然而晋人与姜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者。”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止戈为武】: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斩将搴旗】: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转战千里】: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后汉书·吴汉传》:“吾共诸君逾越险阻,转战千里,所在斩获,遂深入敌地,至其城下。”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阴疑阳战】: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三、娄山关战役成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四、三国著名战役成语典故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和成语典故与之相关。这些战役以及它们所衍生的成语,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将为您介绍三国时期的几个著名战役和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8年。此战是三国时期蜀国和东吴联合对抗曹魏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篇章。
赤壁之战的成语典故有两个,分别是“火烧连营”和“铁索连环”。火烧连营形容敌人被火攻击后逃窜无路,陷入绝境。铁索连环则形容敌人被困在铁索构成的围网中,无法逃脱。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公元200年,是曹操和袁绍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这场战役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后来魏国的建立有着深远影响。
官渡之战的成语典故是“打草惊蛇”,意为采取行动时惊动了躲在草丛中的蛇,引申为采取行动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结果反而暴露自己。
赵云千里走单骑
赵云是蜀国五虎将之一,他的英勇事迹成为后人称颂的典范。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在长坂坡的斩将夺旗,以及千里走单骑的壮举。
赵云千里走单骑的成语典故是指赵云独自一人千里奔袭,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任务的壮举。这个成语后来也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勇敢无畏、不惧困难的精神。
杀鸡儆猴
杀鸡儆猴是一个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广泛使用的成语,源自《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中,刘备为了震慑其他势力,杀了一个无辜的鸡,并把鸡的头放在旗杆上示警。
杀鸡儆猴的成语典故意为以惩罚个别人来警示其他人,让他们明白自己也有可能受到同样的惩罚。
闭门造车
闭门造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的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据传诸葛亮在用木做车时,闭门思过,而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房间,最终造出了一辆精巧的木制车辆。
闭门造车的成语典故意味着一个人在独立思考、闭门推敲、勤奋钻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伟大的成就。
这些三国著名战役的成语典故,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个成语,更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对勇气、智慧和智谋的称赞。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英雄事迹,也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智慧,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注入动力。
五、古代以多胜少的战役有哪些?
古代以多胜少的三大战役有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1.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六、古代运用兵法的战役?
孙子兵法的始计篇的战役实例:如春秋时期的越灭吴之战,春秋时期周元王元年至三年(公元前475年—前473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越军于吴城(今江苏苏州)攻灭吴国的作战。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越军在笠泽之战中击败吴军后,随即进攻吴都吴城,未克。周元王元年,越王勾践率军大举攻吴。吴国经多年战争,士民穷困疲惫,青壮年大多阵亡,无力抵御越军,一战败北。越军采用围困战法,包围吴城,长达三年之久。吴军终于势穷力竭,“士卒分散,城门不守”。三年,越军乘势攻破吴城。吴王夫差率残部逃往姑苏山(吴城西南)。越军追至,又将其包围。夫差派人向勾践求和,未允,被迫自刭而死。吴国遂亡。
越过作为一个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的吴国,首先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越国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勾践在会稽战败后,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恶,补民足”,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这正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订以退为进、修养生息的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做好充分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黩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采取了乘虚捣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的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了灭吴之战的胜利。
从越国最终战胜、消灭吴国的全过程中可见,越国用以战胜敌国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述的思想相符合。
七、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250?
1.牧野之战:【时间】公元前1046年商末周初;【地点】牧野(今河南新乡附近);【兵力】周武王联军4.5万人,商纣王17万人;【结果】商纣王自焚,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2.长勺之战:【时间】公元前684年春秋时期;【地点】长勺(今山东莱芜);【兵力】鲁庄公3万人,齐国鲍叔牙30万人;【结果】;鲁国胜,齐国败,曹刿论战成名
3.柏举之战:【时间】公元前506年春秋末期;【地点】柏举(今湖北麻城);【兵力】吴王阖闾3万人,楚昭王20万人;【结果】楚昭王出逃,吴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东北),孙武成名;
4.阴晋之战:【时间】公元前389年战国初期;【地点】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兵力】吴起5万新兵,秦惠公50万人;【结果】秦军败,吴起成功保住魏国河西之地,“魏武卒”成名;
5.伊阙之战:【时间】公元前293年战国时期;【地点】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兵力】秦将白起10万人左右,韩魏联军24万人;【结果】韩魏败,国势一蹶不振,白起成名;
6.巨鹿之战:【时间】公元前207年秦末时期;【地点】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兵力】项羽5万楚军,秦将章邯、王离40万;【结果】项羽破釜沉舟全歼王离军,章邯降,20万秦军被坑杀,项羽成名
7.彭城之战:【时间】公元前205年楚汉战争;【地点】彭城(今江苏徐州);【兵力】项羽3万铁骑,刘邦联军56万人;【结果】刘邦联军败,刘邦的父亲和老婆也被楚军俘获;
8.井陉之战:【时间】公元前204年汉高帝三年;【地点】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兵力】韩信3万人,赵军陈余20万人;【结果】韩信背水一战,陈余战败被杀,赵王歇被俘;
9.昆阳之战:【时间】公元23年王莽新朝末年;【地点】昆阳一线(今河南叶县);【兵力】刘秀绿林军1.7万人,王莽新军43万人;【结果】刘秀胜,为后来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10.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地点】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兵力】曹操8000人,袁绍10万人;【结果】曹操火烧乌巢(今河南封丘西),袁绍败退河北,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1.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地点】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兵力】孙权刘备联军5万人,曹操20余万人;【结果】火烧赤壁,曹操败退,三足鼎立;
12.淝水之战:【时间】公元383年东晋时期;【地点】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兵力】谢安、谢玄8万北府兵,前秦苻坚25万人;【结果】苻坚败,前秦分裂;
13.郾城之战:【时间】公元1139年南宋绍兴九年;【地点】郾城(今河南漯河);【兵力】岳飞岳家军3000人,金兀术骑兵1.5万+ 步兵10万;【结果】金军大败;
14.鄱阳湖之战:【时间】公元1363年元朝末年;【地点】江西鄱阳湖;【兵力】朱元璋20万人,陈友谅65万人;【结果】朱元璋胜,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15.靖难之役:【时间】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历时四年;【地点】北平燕王府到南京城,真定、郑村坝、白沟河、夹河、藳城、灵壁等地;【兵力】燕王朱棣约30万人,明军约100万人;【结果】明军战败,南京城破,建文失踪,朱棣称帝;
16.宁远之战:【时间】1626年明天启六年;【地点】宁远(今辽宁兴城);【兵力】明袁崇焕1万余人,后金努尔哈赤6万人;【结果】明军胜利,后金失败。
八、不同人不同的成语 —— 民间成语、文学成语、古代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通过固定的词组或句子来传达特定的含义。成语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民间、文学、古代等。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不同人群对应的成语。无论你是民间的普通人,还是文学界的作家,甚至是古代的贵族,都能在这里找到与你相关的成语。
民间成语
民间成语是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表达,反映了民间智慧与文化特点。它们简洁而生动,往往由于具体的人物或事件而得名。例如:
- 打草惊蛇:比喻做事不慎重,给对方提前透露了行动计划,自己的事情因此泄露。
-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积极,只等待机会主动送上门来。
-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文学成语
文学成语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的成语,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它们常常通过寓言、修辞等手法来起到烘托情境、增加语言韵味的作用。例如:
- 狼狈为奸:比喻两个坏人合伙做坏事。
- 画龙点睛:比喻一篇文章或一件事情的最关键、最重要的部分。
- 纸上谈兵:比喻只在纸上空谈、没有实际行动。
古代成语
古代成语是来源于古代文化的成语,通常与古代历史、文化、经典文学等密切相关。它们充满了古代文明的底蕴和智慧。例如:
- 东山再起:比喻一个人在失败或遭受打击之后,重新崛起。
- 一败涂地:比喻战胜得很彻底,对方一败涂地,没有任何机会恢复元气。
- 卧薪尝胆:比喻吃苦耐劳,发奋图强,为了达到目标不怕付出牺牲。
无论是民间成语、文学成语还是古代成语,它们都在汉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希望通过了解这些成语,你对中文语言的特点更加了解,同时也能充分运用成语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谢谢你们阅读这篇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九、古代著名战役时间顺序?
第一、先秦。(涿鹿之战、鸣条之战、牧野之战、三监之乱、国人暴动、长勺之战、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第二、秦汉。(巨鹿之战、垓下之战、白登之围、七国之乱)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八王之乱、淝水之战)第四、隋唐之后。(安史之乱、靖难之役、土木堡之变、三藩之乱)
十、形容古代画作的成语
中国古代的画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古代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富有内涵的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在形容古代画作的成语中,有许多精准地揭示了古代画作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1. 雄浑大气
古代画作中最常用来形容气势磅礴,雄浑大气的成语是“气冲牛斗”。这个成语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面,画中的景物雄壮而有力,气势如冲向牛斗一般,给人以震撼和激励。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山水画和历史题材的人物画中。
2. 幽深静寂
形容古代画作中幽深静寂的成语是“静水流深”。这个成语通过静水的形象,表达了画面的宁静和深沉,给人以安详和内省的感受。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静谧的色彩,营造出幽深静寂的氛围。
3. 婉约细腻
古代画作中婉约细腻的成语是“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成语将秋水的柔美与广阔的天空相融合,用来形容古代画作的细腻和柔美。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山水画和仕女画中,通过流畅的线条和柔和的色彩,表现出画面的婉约和细腻。
4. 华丽壮观
形容古代画作中华丽壮观的成语是“瑰丽多姿”。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画面中的华丽和多样,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和享受。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山水画和宴会题材的人物画中,通过繁复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展现出画面的壮丽和丰富。
5. 情感绵绵
古代画作中情感绵绵的成语是“心花怒放”。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画面中的情感,主要表达喜悦和愉悦的情绪。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花鸟画和儿童题材的人物画中,通过鲜艳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传递画家内心的愉悦和感动。
6. 震撼人心
形容古代画作中震撼人心的成语是“惊艳绝伦”。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画面中的美丽和惊人,给人以震撼和赞叹。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中,通过精细的描绘和华丽的色彩,营造出令人心驰神往的效果。
7. 钜细靡遗
古代画作中钜细靡遗的成语是“筚路蓝缕”。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画家的细腻和耐心,表达了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和全神贯注。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花鸟画和人物画中,通过精细的笔触和细致的描绘,展现出画家对小节的关注和把握。
8. 壮丽恢弘
形容古代画作中壮丽恢弘的成语是“浩气凛然”。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画面中的宏伟和庄严,给人以肃穆和崇高的感受。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山水画和历史题材的人物画中,通过磅礴的气势和庄重的色彩,展示出画面的壮丽和恢弘。
9. 奇特别致
古代画作中奇特别致的成语是“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画面中的独特和巧妙,通常指画中的一个细节或点睛之笔,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和有趣。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中,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富有创意的细节,突出画作的特点和个性。
10. 抒发情感
形容古代画作中抒发情感的成语是“意犹未尽”。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画家对某种情感的表达,通常指画面中有意而未尽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这种形容方式常见于山水画和人物画中,通过形象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唤起观者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古代画作中的这些成语,不仅是对画家技艺的高度赞美,也是对古代画作独特魅力的精准描述。通过这些成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画作所蕴含的深刻意境和独特韵味。